形考任务一 ( )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学科。 (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草纲目》成书于( ) ( )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 )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 (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也是对一切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双方的概括。 符合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的是( )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 ) 不符合五行特性的是( ) 五行相生顺序错误的是( ) 五行相克次序错误的是( ) 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 五脏相克不正确的是( ) 对气的生理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 ) 组成为肾中精气和后天精气的是( ) 组成为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的是( ) 精的生理功能不正确的是( ) 津液的生理功能不正确的是( ) 不属于五脏的是( ) 《黄帝内经》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唐代由官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该书首创药图,并以图经加以说明。 金元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四大医学流派的学术争鸣,医史上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东垣——补土派,朱丹溪——养阴派。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器官组织的体液及其正常以及异常的分泌物。 形考任务二 病因分类正确的是( )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不正确的是( ) ( )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 )伤肝 ( )伤心 ( )则气结 ( )则气缓 ( )则气郁 既属于痰饮致病特点又属于瘀血致病特点的是( ) ( )表示精气不足,神气欠佳。 ( )表示精气衰竭,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 )主寒证、疼痛、瘀血、惊风 ( )主热证(实热、虚热) ( )主肾虚、水饮、血瘀 ( )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 )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阴虚阳亢所致。 ( )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气病辩证属于气机失调的是( ) 既病防变应当( )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的总称。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湿性趋上。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 形考任务三 五味作用特点正确的是( ) 药物作用趋向确定与以下哪个方面无关?( ) 以下十八反不正确的是( ) 薄荷的功效不正确的是( ) 石膏的功效不正确的是( ) 大黄的功效正确的是( ) 防己功效不正确的是( ) 苍术功效不正确的是( ) 茯苓不具有的功效是( ) 具有回阳救逆功效的是( ) 具有调经止痛功效的是( ) 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是( ) 能截疟的是( ) 能解毒敛疮的是( ) 能清心除烦的是( ) 能利咽的是( ) 能润肠通便的是( ) 能祛痰开窍的是( ) 能镇静安神的是( ) 具有清肝明目功效的是( )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甜五种药味。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解表药大多味辛、质轻,药性升浮,主散,有发汗、透邪功能,部分药有透疹、平喘、明目和利咽等功能。 化湿药味多辛、苦,性偏温燥,主归脾胃二经,能醒脾化湿,健脾和胃,适用于湿阻中焦(脾胃)证。 形考任务四 ( )指通过发汗、宣肺,以祛散外感六淫邪气,从而改善消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 )指通过温里祛寒,以改善或消除里寒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对主病或主证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为( ) ( )指能缓和药性,协调诸药,调和药味的药物。 麻黄汤组成不包含( ) 小柴胡汤组成不包含( ) 白虎汤组成不包含( ) 龙胆泻肝汤组成不包含( ) 大承气汤组成不包含( ) 藿香正气散功效正确的是( ) 理中丸组成不包括( ) 半夏厚朴汤的功效是( ) 保和丸组成不包括( ) 功效包含行气止痛的是( ) 二陈汤组成不包括( ) 功效有清热安神的是( ) 天王补心丹的功效是( ) 功效有化痰解毒的是( ) 功效有升阳举陷的是( ) 四物汤组成不包括( ) 方剂从属于治法,治法是制方的理论依据。 和法指通过和解与调和,从而改善或消除半表半里、寒热往来、脏腑失和、气血紊乱等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反佐药,即降低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烈性的药物。 清热方易伤阳败胃,故不宜过量久服。 痰随气而升降,祛痰方中常配伍理气药物,以助化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