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他们并无实权。请问是哪三师( )?
A. 太尉 B. 太师 C. 太保 D. 太傅 E. 司徒
2. 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 )。
A. 大理 B. 司寇 C. 廷尉 D. 都尉
3. 西汉成帝时的“三公”为( )。
A. 大司空 B. 大司马 C. 大司徒 D. 丞相 E. 太尉
4. 怎样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
A.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政治史本身就富有极大地吸引力。 B. 当代中国政治的许多问题都带有传统色彩,不对传统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很难建立起对当代政治问题研究有说服力的模型。 C. 中国政治制度特有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政治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D. 从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角度看,也必须更多地从中国政治传统中开发有用的学科建设资源,才能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政治学学科体系。
5. 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哪些?
A. 降薪 B. 贬职 C. 免官 D. 回原籍 E. 以上都对
6. 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
A. 对 B. 错
7. 为表现王朝的“宽仁”,唐代还规定在死刑执行前三天起,一天向皇帝报告一次,三次之后才能执行,这就是( )制度。
A. 三司奏议 B. 九卿会审 C. 三复奏 D. 热审
8. 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 )。
A. 酋邦 B. 部落 C. 部落联盟 D. 群队 E. 氏族
9. 以“征服”这一部落合并模式形成的国家,具有哪些特点( )?
A. 酋长权力的急剧扩张。 B. 引起更明显的阶级分化。 C. 部落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D. 君主专制是这一国家生成方式的直接结果。 E. 部落特征大量留存。
10. 秦代言谏官职的设置有( )。
A. 掌议论 B. 给事中 C. 太中大夫 D. 中大夫 E. 谏议大夫
11. 明朝造成皇权高度集中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文化发展的需要。 C. 宰相制度的废除。 D. 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
12. 民国的含义,孙中山在1905年的《军政府宣言》中曾做过解释,包括( )内容。
A. 国民一律平等,皆有参政权。 B. 大总统由国民选举 C. 议会由国民公举的议员组成,制定宪法,人人共守。 D. 三权分立 E.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13. 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 )所建构的分析模型。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摩尔根 D. 哈维兰
14. 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A. 对 B. 错
15. 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度 D. 宗庙制度
16. 商朝王权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 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 B. 从分封的布局结构上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 C. 有比较系统的宗法制度确保其王位继承的规范化 D. 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
17. 宋朝宰相制度的特点有( )。
A. 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 B. 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同平章事”,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C. 宋代设置枢密院掌军事,以三司掌财政,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三司”。 D. 二府三司互不统属,宰相权已被一分为三。
18. 尧舜禹时代政治组织的基本持色是( )。
A. 人群仍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 B. 氏族和部落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但却已经实现了有效的联合。 C. 血缘氏族组织构成了政治性组织的基础。 D. 血统优势不仅使某些氏族在其所统辖的族群中成为当然首领,而且还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联合体的最高领导者。
19. 以下关于恩荫制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恩荫制是指子孙依靠父祖的官爵或功勋保举任官的制度 B. 正式将恩荫特权纳入选官制度的是汉代的“任子制” C. 这一制度是官僚权力衍生出的特权之一,因其关涉到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因此一直延续并变本加厉地发展。 D. 这一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培植高层职官对现存皇权的亲和感,另一方面又不利于政治清明 E. 恩荫制在古代称为“非正途入仕”,是世袭制在职官制度上的反映,它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身份带有一定的家族占有性质。
20.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 )。
A. 燧人 B. 伏羲 C. 神农 D. 女娲 E. 有巢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