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姓 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1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
一、填空题 1.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多侧面的能力,大致包括 的能力、 的能力。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主要是研究学前儿童 、 和 的过程。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和 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4.语言可以分为底层和上层:底层是一套;上层一般分为三级,分别是 、 、 。 5.和是儿童学话中的关键的两步,因为语言基本的奥秘已开始渗入这些简单的学习之中。 6.儿童掌握语言,要掌握 、 、 ,并将其运用成熟。 7.前儿童语言学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 、心理因素 和 。 8. 是指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情感、看法、态度和审美情趣等有关语言的一系列态度和看法。 9. 学前全语言教育发展的是学前儿童 、 、 、 以及外语等全面的语言能力。 二、判断题 1.在一切动物中,唯独人类具有高度发展的语言系统。( ) 2.语言是先天遗传的,生理上正常的孩子,长大就会使用语言。( ) 3.动物也有语言,我们日常说的所谓“莺声燕语”就是动物的语言。( ) 4.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 ) 5.文字突破了语言交际中的时空限制,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6.体态语可以脱离语言而独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所以它能代替语言交际的功能。( ) 7.聋哑的人不会说话但能够思维,这说明思维可以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 ) 8.语言发展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展。( ) 9.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符号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 ) 10.语音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发音器官所发出的声音。( ) 11.咳嗽声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也是语音。( ) 12.人类的语言是分层装置的,靠组合、替换来运转。( ) 13.语言系统的上层是音义结合体,即符号和符号的序列,是表义单位。( ) 14.组合关系是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就是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 15.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 ) 16.双词句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 ) 17.0—3岁是儿童语言真正形成时期,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阶段。( ) 18.双词句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 ) 19.“言语”就是“语言”,两者只是名称不同,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 20.“早期阅读”是指幼儿识一些字可以自己阅读。( ) 21.轶事记录法和实况详录法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而言是比较适宜的研究方法。( ) 22.“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调查”发现并分析了幼儿园大班儿童早期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它属于原因调查。( ) 23.“××地区幼儿学说普通话与方言关系的调查”,通过收集幼儿学说普通话过程中存在的发音问题,以便今后的语言教育中加以重点突破,它属于跟踪调查。( ) 24.“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发展关键时间的调查”主要调查儿童的语言发展特征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的情况,它属于相关调查。( ) 25.行动研究属于正规性研究,其方案要求严密完善,并且随着研究与实践的进程加以调整。( )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语言能力?
2. 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为什么说语言是思维工具?
4.简述对语言“约定俗成”性的理解。
5.简述学前儿童语言的获得理论的主要内容。
6.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7.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哪两大方面?
8.与传统的儿童语言教育相比,学前全语言的教育有什么新要求?
四、论述题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有哪些重要特点?
姓 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2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 根据教材第二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请归纳出不同阶段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并整理出相应的语言教育活动策略。
姓 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3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
归纳整理教材第四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请描述各类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姓 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4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名:
根据教材第三章、第五章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描述并评价语言教育案例。案例可以是实际工作或教学录像、电视专题片等资料的如实记录、整理,也可以是报刊、杂志、网络等刊登的语言教育案例摘抄。页面不够可附活页。 活动目标 | | | | | 专门性语言教育 □谈话活动 □讲述活动 □听说游戏 ■文学活动 □早期阅读 □其他 | 渗透性语言教育 ■在日常交往中 □通过常规主题活动 □通过区角活动 □其他 | | □示范模仿法 ■视听讲做结合法 □游戏法 ■表演法 □练习法 □其他 | |
| | 1、出示多媒体画面(视频),结合教师旁白引出课题,从而引起幼儿讲述故事的兴趣; 2、出示任务:胆小先生,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判断、推理故事情节,并鼓励幼儿用适量、完整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1)第一次情节展开——第一次情节分析、判断; 2)第二次情节展开——第二次情节分析、判断; 3)第三次情节展开——第三次情节分析、判断; 4)观看胆小先生奋起反抗的情景,提问为什么之前怕老鼠,现在不怕了? 5)通过对胆小先生的评价,引起共鸣,相信自己的力量,做一个勇敢的人。 3、游戏表演:幼儿扮演老鼠,教师扮演胆小先生,一起进行故事表演。 | | 一、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故事主人公及其房子、老鼠等; 二、讲述故事(分段讲述),并提问。 《胆小先生》 第一部分 有一位先生,住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因为他的胆子很小,大家都电他胆小先生。 一天,一只大老鼠闯进了他的房子。胆小先生马上去捉,结果在地下室捉住了它。 “你放了我!”大老鼠挣扎着说,“我要是一跺脚,整个房子就塌了。” 胆小先生害怕了,连忙放开了他,还允许它住在地下室里。 讲述完第一部分,提问“胆小先生的家是怎么样的?”、“胆小先生有没有放了大老鼠?” 第二部分 地下室里吃的东西真多,大老鼠吃呀,喝呀,真开心。后来,大老鼠生了一窝小老鼠,小老鼠又长成大老鼠……很快,地下室住满了老鼠。 “不行,不行!”大老鼠冲着胆小先生嚷嚷:“这么多老鼠住这么一个小小的地下室,而你一个人住那么多房间,太不合理了,得换房子。” “换房子?”胆小先生大吃一惊。 “对,换房子!”老鼠齐声说,胆小先生又害怕了。 他们很快换了房子,胆小先生住在地下室,老鼠们住进各个房间,他们在宽大的客厅里唱呀,跳呀,在喷香的厨房里喝呀,吃呀,每天都像过节一样。 讲述完第二部分,提问 “胆小先生有没有和老鼠换房间?” 第三部分 “你应该搬出去!大老鼠又冲着胆小先生嚷嚷,你干嘛住在地下室?这么好的地下室,你配住吗?” “什么?”胆小先生气愤得跺了一下右脚,“咚……”-老鼠们害怕了,他们个个抱头乱窜,以为地震了。 哦,原来我是很有力量的!胆小先生抓起旧扫帚,这儿一扑,那儿一打,这儿一戳,那儿一捣,老鼠被打得吱吱叫,全逃走了。 胆小先生后来怎么样了?小朋友能猜到吗? 讲述完第三部分,提问 “大老鼠要将胆小先生赶出去,胆小先生答应了吗?” 三、游戏表演 幼儿扮演老鼠,教师扮演胆小先生,一起进行故事表演。也可进行角色互换,让幼儿尝试扮演胆小先生。模拟情景,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四、讨论、延伸 1、生活中你有什么害怕的经历?(有的幼儿说害怕打针、吃药)为什么害怕?(打针很疼、药很苦)现在还害怕吗?(听完今天的故事,不怕了,要勇敢) 。 2、如果你遇到害怕的事情要怎么办?(自信、勇敢,不能害怕,动脑子想办法……); 3、结合故事内容鼓励幼儿做勇敢、自信、有力量的人。 | | □实际工作 □教学录像 □电视专题片 □报刊 □杂志 □网络 ■其他 |
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语言教育案例进行评析。 学前 儿童 语言 发展 的评 价 | 评价方法 □观察评估法 □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 □档案评估法 □其他 | | | | | 倾听与表达 能认真倾听别人说话,能较好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 | | | 注意力 □大部分时间注意力集中 ■部分时间注意力集中 □一点儿也不集中 | 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情况 □圆满完成 ■基本完成 □尚未完成 | 独立见解 比如有的幼儿提出“胆小先生以前没有见过老鼠,所以才会害怕”。 | 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表现 1、 幼儿扮演胆小先生生气的场景是,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 借助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大吃一惊”、“抱头鼠窜”等成语。 | | 评价方法 □实地观察评价法 □间接信息评价法 □自我评价法 □他人评价法 ■其他 | 目标的达成程度 □完全达到 ■基本达到 □未达到 1、 幼儿能够根据画面内容和任务特征,合理分析,推理故事情节; 2、 能够用完整、适量的语句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3、 明白了要自信、勇敢的道理。 | 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 □完全适合 ■部分适合 □不适合 借助多媒体教学和游戏互动的方式,让幼儿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故事内容,便于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 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 本活动的三次情节安排的很恰当,让幼儿逐步的进入故事情节,能更好的理解故事所要呈现的道理。 | 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基本上都能够理解要自信、胆量大,不能害怕,比如说以后打针、吃药之类的不应该再害怕,而是勇敢的面对。 | 其他 活动重点是帮助幼儿树立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害怕的信心,培养幼儿自信、勇敢的品质,提高幼儿运用语言讲述的能力。 |
|